编者按
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会议指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
南沙地处湾区之心、南海之滨,是“千年商都”广州通向海洋的唯一通道,拥有深水良港和绵长海岸线,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承载着广州拥抱海洋经济、向海图强的发展雄心。
聚焦“五个更加注重”贯彻落实,南沙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蓝色机遇”。即日起,围绕海洋科技、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航运枢纽、海洋牧场、海洋生态、滨海文旅等六大方面,南方日报南沙新闻部、南沙区融媒体中心、大湾区(南沙)国际传播中心一部两中心推出“湾区之心 蓝色脉动——南沙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巡礼”全媒体宣传报道,全面挖掘展示南沙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禀赋资源及最新发展成效。敬请垂注!
从一叶扁舟到巍巍巨轮,中国船舶制造业持续领跑。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
中国造船业持续“上大分”,作为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广州南沙在波谲云诡的国际造船市场中,不断描绘高质量发展新航迹。
不久前,由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下称“中船黄埔文冲”)建造的我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科考船“同济”号在上海正式交付。新一代智能型科考旗舰船的背后,是一个年船舶产能达558万载重吨,单船建造能力达30万吨的“南沙造船军团”正在强势崛起: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首艘自主研发、设计及建造的大型出口客滚船“GNV·北极星”号命名交付, 6.5万吨半潜船“祥泰口”号投入运营,我国半潜船船队再添一员……近年来,一艘艘现代化巨轮从南沙远航世界各地,激荡着船舶制造产业发展的澎湃活力。
1
广州南沙,沿龙穴岛海岸线望去,高耸的龙门吊、起重机忙碌运转,一艘艘各类用途的海洋巨轮在港口船坞内建造正酣,新制船舶的汽笛声不时响起。
作为国内三大造船基地之一,龙穴造船基地已然形成集修造船等相关产业于一体的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科技产业集群,并汇聚中船黄埔文冲、广船国际两大船厂。
今年5月,总部迁至南沙的中船黄埔文冲,与土耳其航运巨头签署4+2艘支线集装箱船订单,总价3亿美元。目前,企业手持合同金额超586亿元,各厂区、各条生产线任务饱满,交船计划最远排至2029年,企业产值已突破200亿元。
在汽车运输船领域占据全球主导地位的广船国际,则创造了三个历史第一:半潜船交付数量世界第一,灵便型液货船交付纪录中国第一,破冰运输船建造纪录中国第一。公司手持造船订单90余艘,且八成订单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型绿色船型。
南沙已形成集客运船、科考船、集装箱船等多种类型的硬核船舶产品矩阵,吸引数百亿订单纷至沓来,缔造着了不起的中国“船”说——
以科技为帆,迈向创新星辰大海。去年年底,万米级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南沙入列,这也是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科考钻探船。世界仅有的两艘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和世界第一艘极地凝析油轮在南沙建成,我国首艘万吨级海事巡逻船“海巡09”轮列编,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我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科考船“同济”号交付……一批大国重器、世界首制、中国首制的国产船舶在南沙诞生,闪耀着科技之光。
以制造为桨,折射大国造船气魄。我国华南地区建造的最大集装箱船“诺亚·阿莉拉”号交付,最大装箱量达16616个;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交付,稳定运营后可实现三文鱼年养殖量达8000多吨,让海上“牧鱼”成现实。以广船国际、中船黄埔文冲为代表,南沙的客滚船、油船、大型矿砂船、集装箱船等高技术船舶已取得长足进步,支撑南沙在国内外船舶制造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2
南沙的船舶制造业,藏着哪些发展密码?答案,或许就在产业生态的精密协作中——
产业链的共进突围。以龙穴造船基地为核心,南沙构建起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现代服务等为一体的船舶制造全产业链条。截至2024年底,南沙集聚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上下游制造业企业34家,其中规上制造业企业21家,产业链群“组队”,目标是“国际顶流”。
政策链的松绑减负。广州海关推出加工贸易账册监管改革,允许企业自主核销料件,缩短造船周期10%,确保船舶的高效生产和交付;通过“一船多供”模式,企业可一次性为多艘船舶加油,加油效率提高了20至30小时。
但真正的王牌,还是来自南沙船企的“进化能力”。 近年来,南沙造船业不断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市场开拓,推动产品专业化、绿色化、高端化,在高附加值的造船领域屡屡创造惊喜。
例如,中船黄埔文冲建设的25000方氨双燃料LPG/液氨运输船,于今年6月正式开工,建成后将是我国首艘双燃料动力LPG/液氨运输船。与当前主流的LNG双燃料船相比,使用氨燃料在特定场景下可减少61%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大国造船尤需“风物长宜放眼量”。南沙造船业的逆袭,不是靠低价竞争,而是靠产业链、技术、政策的“系统作战”, 锻造出船海新质生产力,最终形成了“任尔兴风作浪,我定乘风破浪”的发展定力。
挖潜海洋经济新动能,南沙造船乘势而上,必将大有作为。
撰文:郑国豪
统筹:任燚
策划:黄少宏
股票十倍杠杆平台,中金宝配资,比较大的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