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刚落成的220平二层别墅,成了十里八乡的“活招牌”。米白墙面配深灰线条,没贴瓷砖没刷红漆,看着低调却扎眼。大玻璃墙从一楼贯到二楼,站客厅能数清院角的月季花苞。
屋顶一半封玻璃养多肉,一半露天摆藤椅,雨天看云晴天观星。最妙是一楼台阶带缓坡,奶奶拄拐上下直说“得劲”;二楼大露台装护栏,孙子追猫跑跳不磕腿。一进门8米大横厅亮堂,奶奶晒太阳的藤椅、妈妈备菜的案台、你追剧的沙发,各占一角又能搭话。
紧挨客厅的“尊亲房”藏着巧思:独立卫生间装感应灯,半夜起夜不用摸黑;床头留了插座,奶奶的收音机随时能充。厨房做成“U型+早餐台”,煎鸡蛋时一抬头,能跟餐厅剥葱的爸打个照面。二楼主卧带衣帽间,推开窗就是露台的绣球花;次卧连书房,孩子写作业、你用电脑,门一关互不搅扰。
最让年轻人稀罕的是地下层:投影幕布一拉,全家挤沙发看电影;跑步机旁放着奶奶的广场舞音响,下雨也能活动;酒窖藏着爸的“宝贝酒”,车库还能摆他收的老农具。“这哪是自建房?”来串门的表舅直咂嘴,“比我儿子城里那公寓得劲多了!
”听说主人家打算把二楼改民宿,床品选棉麻的,露台摆两套竹桌椅——“城里人就爱这股子土味里的讲究。
”可也有人犯嘀咕:“花30万建这么‘洋气’的房,值不值?”隔壁王婶算了笔账:“老房漏雨修了三回花2万,这房住二三十年不操心,平摊下来一天才20块。
”更关键的是“住得顺气”:奶奶不用摸黑起夜,爸不用把宝贝酒塞床底,孩子不用趴茶几写作业。
“回村建房不是‘将就’,是‘把日子过明白’。”主人家说这话时,奶奶正往露台的花盆里撒菜种。
现在村里好几户年轻人来打听图纸,有个小伙说:“我不要照搬,得给我妈留个晾腌菜的地儿,给我闺女留个爬树的院儿。”你家要是回村建房,最想给老人留个啥?
给孩子藏个啥?
股票十倍杠杆平台,中金宝配资,比较大的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